【鹬蚌相争文言文】《鹬蚌相争》是一则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的寓言故事,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互不相让,最终导致两败俱伤、让第三方得利的道理。这则故事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。
一、故事
原文:
“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‘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箝其喙。鹬曰:“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” 蚌亦曰:“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” 于是鹬蚌相持,而渔者得而取之。”
译文:
赵国准备攻打燕国,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:“我刚才路过易水,看到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,一只鹬飞过来啄它的肉,蚌马上合上壳夹住了鹬的嘴。鹬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也不下雨,你就会变成死蚌。’蚌也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也不下雨,你也会变成死鹬。’于是它们互相僵持着,结果被一个渔夫抓住了。”
二、核心寓意
要点 | 说明 |
相互争斗 | 鹬和蚌为了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,互不退让。 |
僵持不下 | 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愿妥协。 |
第三方受益 | 渔夫趁机将两者一同捕获,获得利益。 |
警示意义 | 提醒人们在冲突中应冷静思考,避免因小失大。 |
三、现实应用
领域 | 应用场景 |
人际关系 | 在团队合作或家庭矛盾中,若双方固执己见,可能让外人得利。 |
商业竞争 | 企业间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市场被新进入者抢占。 |
国际关系 | 国家间的对立若持续升级,可能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。 |
四、延伸思考
《鹬蚌相争》虽然短小,但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冲突时,应当以大局为重,避免陷入无谓的争执。有时候,适度的让步和妥协,反而能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总结
《鹬蚌相争》是古代智慧的结晶,通过简单的动物争斗,传达了复杂的人际与社会道理。它不仅是一则寓言,更是一种处世哲学,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复品味与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