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出自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成语故事之一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成语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智勇双全,成功保护了赵国的和氏璧,并最终将其完整归还赵国的故事。
一、
“完璧归赵”原意是指将完整的玉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。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把东西原封不动地归还原主,也常用来形容人做事谨慎、有责任感,不贪图利益。
该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,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——和氏璧。秦王得知后,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,企图骗取和氏璧。赵国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。蔺相如凭借智慧与勇气,不仅让秦王无法得逞,还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,保住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完璧归赵 |
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故事背景 | 战国时期,赵国得到和氏璧,秦王欲以城换璧 |
主要人物 | 蔺相如、秦王、赵王 |
故事梗概 |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,面对秦王的欺诈,机智应对,最终将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 |
成语含义 | 原指将完整的玉璧归还原主,现比喻物归原主或办事谨慎、不负所托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描述归还物品、维护诚信、坚守原则等情境 |
三、结语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、忠诚与担当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,应坚守原则,维护正义与诚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