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道德经第81章全文及译文解释】《道德经》是道家经典著作,由老子所著,内容深奥,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。第81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篇,虽篇幅短小,但寓意深远,体现了老子对“善”与“德”的理解,以及他对社会、人性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。
一、原文
>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> 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
> 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> 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
> 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
二、译文与解释
原文 | 译文 | 解释 |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 | 真实的话语不华丽,华丽的话语不真实。 | 老子认为,真正有道理的话不一定听起来动听,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往往并不诚实。 |
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 | 善良的人不争辩,争辩的人不善良。 |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刻意去争执,而喜欢争辩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善意。 |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 | 有智慧的人不追求广博,追求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。 | 真正的智者懂得专注与深入,而不是表面的广泛涉猎。 |
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 | 圣人不囤积财富,越是帮助别人,自己越富有;越是给予别人,自己越充实。 | 这句话表达了“无私”的价值,强调施与受之间的辩证关系。 |
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 | 天的法则是以利万物而不伤害;人的法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争斗。 | 老子提出“无为而治”的理念,主张顺应自然,避免争斗,追求和谐。 |
三、总结
第81章通过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:
- 真实胜于虚饰:老子提倡真诚,反对浮夸;
- 善与辩的关系:真正的善不需要争辩,争辩往往源于不善;
- 智慧与广博的辩证:真正的智慧在于专注而非泛滥;
- 无私的境界:圣人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他们愿意分享;
-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:天道是利而不害,人道应效法天道,做到“为而不争”。
这一章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,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反思,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德性与精神的富足,而非外在的名利与纷争。
结语:
《道德经》第81章虽短,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。它引导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善、智与德,并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践行“无为而治”的理念,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