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毛诗大序原文介绍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】《毛诗大序》是《诗经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理论性文章,通常被认为是汉代学者毛亨、毛苌所传的《诗经》注释体系中的一部分。它不仅是对《诗经》的总体阐述,也包含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早期雏形,对后世文学批评和诗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一、
《毛诗大序》主要阐述了诗的功能、作用、来源以及诗歌创作与社会、政治之间的关系。文中提出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”,强调诗歌是内心情感的表达;同时指出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”,即诗歌具有启发、观察、交流和抒发不满的作用。此外,还论述了“六义”(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)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 | 诗,是人的心志所表达出来的。心中有志,表现出来就是诗。 |
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,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 | 内心被情感触动,就会用语言表达出来;语言不足以表达时,就发出叹息;叹息还不够,就歌唱;歌唱还不够,就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。 |
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雅,三曰颂,四曰赋,五曰比,六曰兴。 | 诗有六种体裁:一是风,二是雅,三是颂,四是赋,五是比,六是兴。 |
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 | 诗可以激发情感,可以观察社会,可以团结人心,可以抒发不满。 |
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。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讽谏。 | 君王用诗来教化百姓,百姓用诗来劝谏君王。通过文辞委婉地进谏,说话的人没有罪,听的人能从中得到警戒,所以称为讽谏。 |
三、总结
《毛诗大序》不仅是一篇关于《诗经》的解释文本,更是一部古代诗学理论的重要文献。它从诗的本质出发,探讨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,并提出了“六义”的分类方法,为后世诗歌创作与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。通过对其原文的解读与翻译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诗歌的理解与运用方式,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古典文学世界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