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文】一、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出自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,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。整首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,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团圆的渴望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首词的背景、内容及意义,以下将通过与表格形式进行整理。
二、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(宋神宗熙宁九年)中秋夜所作,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被贬至密州(今山东诸城),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。面对明月,他思绪万千,写下此词,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一句,意思是希望人们能够长寿安康,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。这不仅是对亲人的祝福,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三、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词名 | 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 |
作者 |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 |
创作时间 | 公元1076年(北宋熙宁九年) |
创作背景 | 被贬密州,与弟苏辙七年未见,中秋夜感怀 |
核心句子 |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 |
句子含义 | 愿亲人健康长寿,虽相隔千里,仍能共赏明月 |
词的情感基调 | 思念、感慨、豁达、乐观 |
词的主题 | 中秋思亲、人生无常、追求团圆 |
语言风格 | 清新自然,意境深远,富有哲理 |
四、结语: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人生的感悟。它跨越千年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亲情与思念的经典象征。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,这句话都能唤起人们对家人、朋友的牵挂与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