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执竿入城解释】“执竿入城”是一个出自《庄子·天下》的寓言故事,常被用来比喻思维僵化、不善变通的人。故事讲述一位拿着长竿的人试图将竿子从城门中穿过,但因为竿子太长,无法通过。他尝试各种方法,最终在别人的建议下,把竿子竖起来,才成功进入城门。
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,但实际上寓意深刻,强调了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。
“执竿入城”这一典故源于古代寓言,讲述了一位持长竿者因固守成见而难以通过城门的故事。后人从中引申出“思维僵化、不懂变通”的含义。该故事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善于调整思路,灵活应对,而非一味坚持原有方式。
表格说明: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来源 | 《庄子·天下》 |
故事内容 | 持长竿者无法通过城门,后在他人建议下竖起竿子成功入城 |
寓意 | 思维僵化、不善变通;强调灵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批评缺乏创新意识或固执己见的行为 |
相关成语 | 固步自封、墨守成规、死板教条 |
出处作者 | 庄子(战国时期哲学家) |
通过“执竿入城”这一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思维方式的重视。在现实生活中,面对复杂问题时,若能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,在遇到阻碍时换个角度思考,往往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。这也正是“执竿入城”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。